
我們知道,計算機主要由CPU、內存、硬盤、輸入輸出設備等共同組成。他們各自擔任著不同的工作。 CPU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主要負責解釋計算機指令和進行運算。內存又稱主存,是CPU能直接尋址的存儲空間。主要特點就是存取速率快。而硬盤是我們存儲數據的地方。平時我們使用的程序都是安裝在硬盤上的,當我們要打開程序或者使用程序時,就必須要先把它們調入到內存中才能運行。
這裡打個比喻,就如同在一個書房,我們會把不看的書放在書櫃上,而這個存放書的書櫃就相當於電腦的硬盤,當我們需要看書或辦公時才會把書從書櫃裡取出放到書桌上,而這個書桌就相當於內存,至於看不看書或看哪本書則是由我們來決定的,因此我們就相當於擔任著CPU的工作。假設有一天這個書櫃變得足夠方便時我們會不會不再需要辦公桌了,即當硬盤足夠快時,我們會不會不再需要內存了?
理論上當然可行,但是像Windows、Unix、iOS、Linux這些主流的操作系統都是基於馮諾依曼架構設計的。如果我們取消掉內存,就相當把這個架構從CPU-內存-硬盤的三層架構變成CPU-硬盤的兩層架構,這就意味著,我們的這些操作系統都得改。所有從這一點來說,考慮到成本,估計很多人不願意這樣做。
對於硬盤來說多次擦寫對硬盤也是有損傷的,而對內存來說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曾經見到一個比喻說“硬盤就好像是紙和鉛筆,鉛筆在紙上寫字是可以擦除,但是擦除次數多了,紙就會被橡皮磨破。內存則像白板和記號筆,你可以擦除無數次而不用擔心破損。”此外,即便硬盤的讀寫速度隨著固態硬盤的發展,一直在不斷刷新上線,但是從生產工藝上來講,內存的速度提升難度是超過硬盤的。也就是說硬盤速度提升的同時,內存速度也並沒有停滯不前,並且CPU的速度也在不斷更新。因此內存作為CPU和硬盤間的速度緩衝仍然必要。
因此即便硬盤速度足夠快也無法直接取代內存。就如同現在的手機同時具備了照相、聽歌的功能,但是手機並不能取代相機、音響一樣。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有一天手機能夠達到專業相機,專業音響的程度,或許取代也不是不無可能。對於計算機來說,如果操作系統開發商願意付出成本將現有操作系統的支持架構給改了,並不惜成本改良生產工藝等。或許內存也有消失的可能,只是這個可能比較小而已。畢竟這裡面不僅僅有工藝的問題,還牽涉了太多的產業利益鏈。這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當然也有人會問了,既然硬盤不能取代內存,那麼內存能否取代硬盤呢?從成本上來說,估計很少人會願意做這樣的嘗試吧,畢竟如今內存的成本約為30元/G,而固態硬盤的成本約為2元/G,機械硬盤更是不用說了。此外除了成本的原因還要解決內存的易失性問題。這些原因都導致了他們無法互相取代。
Simon Tech News http://www.simontech.net